在毛主席遗物陈列馆,展有一封他回绝外婆家人请求的罕见批语。一向和蔼的毛主席,一次性回绝十余人,在其个人历史上亦属罕见。
这并非毛主席不顾亲情,他确有苦衷。1951年,其表兄来访时,他与江青一同和两位表兄拍摄了珍贵的合照,彰显了亲情。
【珍贵的兄弟情谊】
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,10岁时,邻县湘乡有位比他大三岁的童养媳嫁入,名为文七妹。
韶山有“女大三,抱金砖”之俗,据此习俗,毛顺生与年长其三岁的文七妹结合,极为相宜。
文七妹是典型的贤妻良母,她性格谦和温厚,这种特质对毛主席的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结合毛主席童年经历,他把外婆家视为乐园,因有外祖父母、舅父疼爱,还有几位表兄弟为伴,文运昌便是玩伴之一。
毛主席读私塾后,酷爱读书,尤爱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等。因家境限制,藏书难得,文运昌家书多,故毛主席常借机前往表兄家阅读。
当时社会崇尚“安家立业”,不视读书为谋生之道。毛主席仅读6年私塾后,父为其寻一米店学艺,以期掌握生存技能,自给自足。
16岁的毛主席已坚定读书梦想,只是尚不明晰实现之路该如何行进。
文运昌适时出现,对表弟言:“湘乡县有新式学校,中西合璧,可学传统文化,亦能获新知,对未来大有裨益。”
文运昌在该校就读,并向表弟详细阐述了其所学科目。
毛主席听得十分投入,内心充满对这种学堂的向往。
父亲初时不允,他便再找母亲商议,并邀表兄家族到访,经此努力,终使毛顺生点头同意儿子求学。
此后,毛主席的读书生涯中,表兄文运昌始终相助,无论他需何书籍,文运昌皆会竭力寻获,以满足其阅读需求。
这些书籍使毛主席不断吸收进步思想,其中梁启超强烈的救国情怀,尤为让毛主席深感感动与震撼。
文运昌不仅倡导读书,还激励毛主席勇于追求光明,积极投身革命事业。
1925年冬,毛主席回韶山发动农民运动。文运昌闻讯即赴韶山与表弟相聚,二人围炉烤火,共商革命大计,相谈甚欢。
双方的转折点自此刻起显现。
一次,赵恒惕军阀部下获知毛主席参与农民运动,派兵围捕。毛主席机敏逃脱,而文运昌因反应不及被捕,经多方营救获释,但此事让他与革命渐行渐远。
毛主席未责怪表哥,认为人生道路的选择属个人之事,同时他始终铭记这位曾经的“领路人”。
1936年,毛主席对斯诺回忆道:“1936年前,表兄赠我两本新书,它们给予我巨大震撼,我反复研读直至能背诵,对此我深感表兄之恩。”
次年,抗战全面展开,毛主席于百忙中仍给表兄寄信,信中情感真挚,喜怒哀乐尽显,足见他对表兄情谊未减。
延安时期,毛主席表姐文静纯之女章淼洪前往延安探望,并在抗日军政大学就读,成为毛主席外家亲戚中唯一在延安工作的人。
毛主席极为关心她的成长,曾教导说:“女同志在医务和合作社部门工作路子最广,能最好地发挥自身特长。”
章淼洪采纳表舅意见,抗大毕业后即刻转入延安卫生学校深造,随后跟随部队前往东北。
另一边,家乡的亲人因战争烽火,生活颠沛流离,四处漂泊。
文运昌携儿女四处流离,历经安乡、华容、南县等地,靠韶山老友资助,历尽艰辛,终至解放时期。
文运昌等人未投身革命,但其子女积极协助中共地下组织。毛主席的侄子文川湘、文平山等人加入湘中纠察队,为解放家乡贡献力量。
中国局势多变,文运昌久未见表弟,心中仍铭记往事,尤其是毛主席投身革命的初衷。
他提及,东山入学考试时题为《言志》,他居榜首,得毛主席认可。校长李元甫学识渊博,眼光独到,赞其为建国之才,众人争阅其卷,皆赞誉有加。
文运昌回忆,当时学校里多是富家子弟,衣着光鲜,唯独毛主席身着朴素大布长衣,就连夹衣也是旧物。
他目睹社会不公,心生愤懑:穷人乞食为生,富人餐餐丰盛,出行乘轿,独享绅士之名,而我们这些普通人哪有此等机会?
因他与主席情谊深厚,他本以为建国后毛主席会提拔他,然而,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是错误的。
【毛主席拒绝文家15人】
毛主席铭记文家兄弟相助之恩,常在外人面前提及,并以实际行动表达感激之情。
1950年初夏,毛主席派遣其子毛岸英前往探望文家两兄弟。
文运昌深受感动,取出1915年毛主席写的借条书、1937年寄回的五页家书及两张照片,展示给他人。
1919年的一张照片展示了毛主席与母亲文七妹、弟弟毛泽民和毛泽覃在长沙的合影,为两张照片中的其中一张。
毛主席见到照片后感慨万分,久立其前,言道:“母亲,儿已归来。”
从这张珍贵照片来看,毛主席深感文运昌之恩,因照片是文运昌冒巨大风险珍藏,意义非凡。
建国初期,毛主席因公务繁重,少有时间会见亲友,致与表兄会面之事延宕至1951年。
1949年4月,中南海致电湖南省委交际处,诚邀毛主席表兄文运昌、文涧泉及外甥陈国生赴京参观。
文运昌等人4月24日抵京,按中央办公厅安排,入住前门饭店。
在饭店逗留了3日后,毛主席终于腾出时间,与故乡的亲人们相见。
田家英特意迎接几位客人至中南海怀仁堂,刚下车,毛主席与江青夫人已在场等候。
江青初见毛主席故乡亲人,毛主席连忙介绍:“这位是我东山学堂读书时的担保人,文运昌表兄。”
随后,毛主席继续向江青引介在场的其余人员。
熟悉面容重现眼前,伴着亲切的乡音,瞬间将毛主席的思绪带回多年前的时光。
数十年光阴匆匆,毛主席对家乡记忆犹新,详细询问:“芭蕉塘的油茶林是否依旧存在?”
可文运昌历经流离,至局势安定方归湘乡,故无法作答,且向毛主席如实陈述了全部情况。
文涧泉深知其中详情,并将实际情况如实告知了毛主席。
用餐时,毛主席特地取来一瓶葡萄酒。文运昌等人从未见过,他因爱酒而急尝,连声称赞:“真是好酒!”
见众人尽兴,平日少饮酒的毛主席兴致高涨,刚饮尽杯中酒,随即又为众人斟满。
饮至欢畅时,毛主席深情言道:“你们因我受累,历经诸多艰辛,今我欲让你们尽享欢乐,来,共饮此杯!”
5月时,文运昌与文涧泉等人在北京已居久,两位表兄觉应离去,且已目睹机场飞机,无甚遗憾。
他们向毛主席提议拍摄合照,以此作为曾到访此地的证明。
毛主席听毕,笑道:“难道没拍照,就不算在我家住过?”
江青被毛主席唤来,主席对她说:“表兄们提议,既已在此居住并参观,需拍照为证。我一人难以全证,还需你这家中女主人同在。”
江青得知要拍照,特地回房取出心爱外套,最终得以在这张珍贵合影中留下身影。
此时故事洋溢着欢乐氛围,但次年文运昌再度进京后,他的形象却彻底崩塌。
那年夏天,文运昌抵京并久留,引起毛主席不悦。加之他嗜酒如命,毫无节制,常饮至神志不清。
若有人伴其左右,他乐于分享过往经历,特别是1925年便投身革命的故事,常挂在嘴边。
他甚至还向旁人吹嘘,自己曾与表弟密谋革命策略,并协助掩护毛主席脱险。
这些话被毛主席知晓后,文运昌被认定为主要扮演了“夸大其词”的角色。
文运昌认为,毛主席一句话或能解决亲戚工作、学习问题,他们要求不高,只盼外出觅得好工作,故曾致信毛主席。
毛主席回复简洁明了:诸多介绍工作之请,无法应允,以免引起非议。
随后,湖南方面鉴于文运昌对革命的贡献及其持有的革命文物,决定委任他为湖南文史馆馆员。
1953年,毛主席对表兄提出期望,认为其若领取国家俸禄,应严于律己。然而,该表兄在北京的生活状态却显得颇为安逸,且迟迟未按照计划行动,这让毛主席感到十分不满与失望。
至当年12月,毛主席寿辰之际,下达了返回之命。文运昌虽有不甘,但仍遵从安排,回到了乡下。
毛主席在谈及如何处理亲戚关系时,虽显无奈,但也深刻体现了他的公正原则。他曾与堂弟毛泽荣交流,指出亲戚们过去虽有付出,但若有过错便应受批评。他深知,管理过严或过宽皆不可取,因这可能导致不满或失序,故需谨慎权衡,确保既维护原则又顾全大局。
文运昌始终未能理解,为何毛主席从不为亲戚谋取私利,这一原因对他来说始终是个未解之谜。
1959年6月,毛主席重返离别32年的韶山,乡亲们欣喜万分。文家兄弟趁机邀请毛主席访家,但因行程紧密,毛主席未能如愿前往文家。
与外婆家的宾客同坐拍照时,发现相片中未有文运昌身影,未知其是不愿参与还是因故未能前来。
文运昌的不满导致原本深厚的兄弟情谊逐渐消逝,最终,双方不得不中断了彼此之间的来往。
涉及的15人均被拒,这体现了毛主席的一贯风格。
他特地传话回乡:“我非韶山毛家之主席,亲友当勤勉耕作,遵纪守法,自力更生,可助亲邻,但绝不能假公济私。”
“人民会说话”这简洁六字,彰显了一位人民领袖对人民表达权利的深切尊重。
数十年间,文家所在地建起了众多整齐的楼房,他们凭借辛勤劳动经营家园,这契合了毛主席的期望。
【参考】
韶山亲属忆述毛泽东少年时光:勤劳好学,常帮邻里,热衷读书思考,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智慧与志向,深受乡亲喜爱。